- 摘要:截至目前,创新全国各地已规划了至少34个都市圈,年起其中南京、步期部成板福州、建设成都、领跑长株潭、中西西安、都都重庆、市圈武汉7个都市圈的何补发展规划已经获得了国家发改委批复,成为国家级都市圈。齐短当前全国都市圈发展进程如何?创新获批国家级都市圈最多的中西部能否形成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诗萌 北京报道
自从2019年“都市圈”概念横空出世后,多个城市都在“十四五规划”等文件中对都市圈建设作出了重要的建设详细部署。截至目前,领跑全国各地已规划了至少34个都市圈,其中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武汉7个都市圈的发展规划已经获得了国家发改委批复,成为国家级都市圈。当前全国都市圈发展进程如何?获批国家级都市圈最多的中西部能否形成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
5月10日,在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指数发布会上,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指数》正式发布。该研究选取了上海大都市圈和深圳、杭州、广州、成都、南京、长株潭、重庆、西安都市圈共九大发展领先、地位突出的头部都市圈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并对成都都市圈2019—2021年的建设进程进行了纵向发展比较。
指数研究结果显示,九大都市圈呈现三大发展梯队:第一梯队包括上海大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都市圈发展阶段相对成熟、发展水平更为完善;第二梯队包括杭州、广州、成都、南京、长株潭等5个都市圈,得分较为接近,整体评价水平较好,在部分板块具有特色发展优势;第三梯队包括重庆都市圈和西安都市圈,具有城镇化发展潜力,同城化发展机制初步建立,亟需夯实发展质量。
发展水平指数:三大梯队
成都都市圈领跑中西部
研究团队介绍,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指数包括建立“发展水平指数”和“建设进程指数”两套评价体系。其中,发展水平指数主要衡量城镇化基础、发展质量效益、同城化水平三大特征,而建设进程指数聚焦空间、设施、创新、产业等8个领域明确的重点任务,逐年监测成都都市圈整体建设进展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成都都市圈以成都为中心,由德阳、眉山、资阳三市组成,总面积33133平方公里,2021年常住人口2996万人。在七大国家级都市圈中,成都都市圈是中西部首个获批的都市圈,也是此次指数研究中得分最高的中西部都市圈。横向来看,成都都市圈发展水平指数综合得分为76.1,在9个都市圈中排名第5位,处于中西部领先地位,同城化水平优势突出,属于特色发展型都市圈。
纵向来看,成都都市圈三年内起步期的高质量建设实现了聚力起势。以2019年为基期,三年来成都都市圈建设进程指数综合得分持续提升,2020年、2021年增速分别达到10%、14%,城镇化基础稳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同城化水平2020—2021年进展提速。
建设进程指数:综合得分
几个具体的数字或许可以显示出成都都市圈同城化的不断深化:2021年,成德眉资四座城市间日均流动人次达60万人,较2019年增长7万人,且人口流动联系表现出强向心特征,德阳市广汉市、什邡市、眉山市彭山区、仁寿县至成都的工作日通勤人口占本地就业人口比重达1.5%以上。目前,成都都市圈城际、高铁轨道交通车次在通勤时段发车频次提高至30分钟/班次以内,基本实现公交化运营。
上述会议上,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表示,作为中西部的主要核心增长极,郑州、西安、成都、重庆、武汉均为国家中心城市,未来均具备建设陆港型全球城市的条件。如果以五大中心城市为核心节点,以区域内若干次中心城市为关键节点,所形成的小“钻石菱形”网络体系可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动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发展和增长潜力。
如何补齐“创新”短板?
不过,尽管成都都市圈综合得分领跑中西部,城镇化建设基础保障有力,但通过该指数研究的二、三级指标可以看出,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合作协同等方面,仍然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发展质量效益的二级指标“创新发展”中,成都都市圈在9个都市圈中排名第7。尽管其高能级创新平台数量仅次于上海大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排名第3位,但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排名居中,与深圳都市圈相比仍有1.66倍差距,创新活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同城化水平的二级指标“创新协同”中,成都都市圈在9个都市圈中排名末位。尽管2021年成都都市圈跨市联合申报专利数在横向对比中位居第3,但与上海大都市圈、广州都市圈的数量差距仍然较大,都市圈各城市之间创新合作仍待拓展,特别是成都对都市圈各市的创新引领还有待增强。
“成都在整体的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方面跟北上广深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单就成都都市圈的建设来看,从研发到应用环节还是较明显提升的。”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科技部主任王强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成都的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生命健康等领域的创新与当地高校的优势学科密切相关,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领域,都市圈内的研发机构、高校及企业也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最近几年,成都在不断加强同中科院、清华、北大等国内一流科研机构、高校合作研发,强化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此外,德阳、资阳、眉山等城市也在加强和成都、北上广深等地区的一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合作。
张学良发表主旨演讲
对此,张学良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慢变量,需要时间和耐心去培育。成都的城市宜居性较强、城市活力好,长期来看在创新的氛围环境方面具有优势。他建议,成都应该培育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精神,将视野扩展至全国甚至全球,也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地区的企业合作,形成更多的国家与世界级单项冠军企业。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顶: 2916踩: 7437
评论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