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同样的口罩定价不同? 厦门相关药店回应

同样的为啥口罩定价不同,为啥?同样同厦
记者介入调查,相关药店回应市民关切
3月17日,鹭燕大药房SM城市广场店口罩种类一应俱全。罩定记者 马丽 摄
《厦门多家药房口罩陆续到货》后续
海西晨报讯(记者 马丽 见习记者 李梓莹)3月17日,门相刊登了《厦门多家药房口罩陆续到货》的关药报道后,药店口罩售价引起了不少读者的为啥关注。
记者注意到,同样同厦厦门市民对药店销售口罩纷纷点赞,口店但也指出,罩定部分药房卖的门相口罩售价比较贵,是关药不是还有降价空间?
对此,记者昨日再次走访调查注意到,为啥同一款口罩,同样同厦确实各家药房定价不一,口店但都符合“严格按进价加价不超过35%定价”的要求。针对售价比周边药房略高的质疑,鹭燕大药房积极回应市民关切,第一时间接受记者采访,对相关问题作出解释。
记者走访
确实存在价格差异
3月17日上午,记者首先来到位于市中医院分院附近的鹭燕大药房江头分店。经过询问得知,该店3月15日剩余的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已售罄,还有不少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和N95口罩。据店员介绍,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每盒装5包,一包10个,售价为180元,也就是说3.6元/个。记者以普通市民的身份进行购买,拿到该店电脑系统打印的购物小票,然后离开该店。
随后,记者又来到距离江头店不远的SM城市广场分店。在这里,店员表示3月16日下午刚到货,所有口罩种类一应俱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一盒50个是180元,比较好点的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一包20个90元……”记者便选购了90元的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并获得购物小票。
记者随后走访了聚德堂长青分店和宏仁堂滨北分店。聚德堂长青分店售出的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与鹭燕大药房江头分店售出的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均出自伍连德卫医疗科技(福建)有限公司,闽械注准号码和闽药监械生产许号码及外包装一致,售价175元,一盒五包,即35元一包。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宏仁堂滨北分店与鹭燕大药房SM城市广场分店售出的也均来自同一生产企业,即厦门美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外包装及包装背面的黑色数字条形码一致,售价80元(20个)。
部门回应
符合“加价不超35%”要求
针对上述情况,记者随后对鹭燕大药房和市场监管部门进行了采访。
采访过程中,记者收到了一份鹭燕大药房向记者暗访门店所在区市场监管部门提供的附有相关交易单据的口罩价格情况说明。该说明大致如下,鹭燕大药房所进两种口罩生产企业分别来自伍连德卫医疗科技(福建)有限公司和厦门美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价格均符合厦门市药品零售企业“疫情防控,稳价保供”的承诺,口罩零售价格,按进价加价不超过35%的定价,符合实际定价。
市场监管部门也表示,鹭燕大药房是这次“疫情防控、稳价保供”共同倡议积极响应单位之一,签名承诺一致反对借疫情防控之机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各种不正当价格行为,比如口罩零售价格,严格按进价加价不超过35%定价。
药房回应
履行社会责任适时调价
面对市民关心口罩问题,鹭燕大药房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调动更多的货源,适时调整口罩价格。
她同时表示,抗疫以来,面对口罩紧缺情况,公司除了积极努力寻找货源,保障口罩的质量和供应商的合法,还于日前在厦门六个区八家门店进行了两万余个口罩投放,5只装6元钱,相当于一个口罩只要1.2元,以公益的方式缓解市民的口罩之需。
记者昨晚接到最新消息,鹭燕大药房也对口罩价格做了重新调整。
相关文章
- 据驻马店市商务局尾要斲丧质料市场监测系统隐现,8月齐市煤冰整卖均价1132.19元/吨,较前一月上涨2.2%。其中:无烟煤整卖均价1358.75元/吨,较前一月上涨0.6%;烟煤905.63元/吨,较2025-08-28
内需强劲复苏“带飞”经济增速,一季度GDP超预期增长4.5%
摘要:一个亮点是,今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一季度消费增长明显回升。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6.6%,高于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我国需求强势复苏。2025-08-28- 摘要:6月29日下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日前,中央企业9名管理人员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文/刘昱汝6月29日下午,中2025-08-28
4月消费大涨18.4%!干饭“出圈”上涨逾40%,消费仍有发力空间
摘要:“在节假日效应的带动下,居民出行半径进一步扩大,12大城市地铁客运量、百城拥堵指数都是近5年来的新高。出行带动服务业消费增多,比如餐饮收入同比增长43.8%,两年复合增速也达到了5.4%。4月份2025-08-28- 自2021年9月以去,我国着力保障能源提供牢靠,煤冰增产保供要收延绝收力,拷打煤冰劣秀产能释放。远一年去,从核增产能、煤冰产量、价钱区间到中少协签定兑现等,保供措施纪律减倍细化,真止减倍宽厉。做为提供2025-08-28
消费也带不动猪价!上市猪企主动去产能,行业还要“苦撑”多久?
摘要:事实上,在生猪养殖连续经历了4个月的亏损的情况下,已不乏猪企开始调整经营策略,包括傲农生物、天邦食品、大北农和天康生物在内的4家上市猪企已下调了今年的出栏目标,共下调600万—870万头。2025-08-28
最新评论